最新点与线教案(范文十篇)
时间:2025-06-06 作者:大学生帮手网点与线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盒类、塑料袋、塑料瓶、易拉罐、酸奶瓶、纸等各种废旧材料。
2、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听音乐《幸福拍手歌》律动进入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特殊的玩具宝宝,你们看看都有什么啊?它们能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而且每个玩具制造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去试一试?”
二、幼儿自由探索,选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1、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制造声音的,使物品发出声音的?
2、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肯动脑筋,通过敲敲、打打、揉揉、碰碰制造出了不同的声音! 四、分组配乐展示。 。
刚才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宝宝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了,那咱们把它们当成小乐器,用它们来为歌曲伴奏吧,分组开始。
五、身体发出声音。
用各种物品可以制造出声音,咱们的身体也可以制造出声音,试一试,好咱们一块来!随《幸福拍手歌》律动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可以发出的声音。
点与线教案 篇2
彩线连彩点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涂绕。
1、 能按自己意愿涂绕出不同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在涂绕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意愿,大胆地涂绕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难点 :线条变化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油画棒或彩笔,铅画纸。
教学过程 :
一、 回忆童年,激发兴趣。
1、 小时候,你们在墙上涂画过吗?
2、 有没有被老师或家长批评过吗?
3、 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让小朋友们尽情的涂,有可能老师还会表扬你呢?
4、 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上来涂,其余同学在纸上涂。
5、 你觉得黑板上涂了些什么呀?
二、 以趣导学
1、 观察、思考,你看上面黑板上的小朋友画的像什么呀?能不能把它们添几笔,使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
2、 试一试,请小朋友上黑板演示。
3、 比一比,看一看,打开课本欣赏。
A、 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B、 看了这些画,你认为还可以涂绕出什么?
C、 请学生在自己的纸上涂绕。
(表扬大胆的小朋友。)
三、 交流。
四、 布置作业
1、 小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画,小小组自己确定主题。
2、 学生大胆用线创作。
五、 教师巡回辅导。
重点是指导胆小的学生。
六、 点评
你认为谁画得好?好在哪里?
点与线教案 篇3
一、设计思路
点与线是美术基本美术造型语言,点与线条的韵律、节奏感,决定了它与音乐的紧密关系,而新课程下,美术、音乐的综合,两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同学的全面发展,健康生长,培养其发明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对这节课来说,音乐对点与线的想象,是同学感受线条表示力的一大途径。本课通过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资料作多种尝试,运用玩、看、听、唱、讲、议等多种教学手段,设计让同学音乐涂鸦、欣赏绘画、参与评议等教学活动,分散学习难度,让同学在游戏中感悟、发现,在游戏中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自身的创作欲望。展示了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江版美术三年级第10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示】学习领域,是一节用水墨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示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同学在第四册教材中学习过《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同学对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水墨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布置了《我爱大熊猫》一课,是水墨画教学的延续。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校三年级同学已经具备初步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不认识了水墨画的工具和资料,对水墨画技法没有初步认知。同学对水墨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因势利导,运用观察、比较、实验、总结、创作等环节,丰富同学的听觉、视觉、触觉,协助同学学会观察,从而使同学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示创作,从学习中体验到美术活动带来的欢乐。
四、优秀教案
⑴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水墨画基本常识。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和感受由此发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
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示,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同学的发明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练习,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增进同学对水墨画的了解,激发同学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现水墨画线条在作品中发生的节奏、韵味和变化,充沛感受水墨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难点:水墨画中锋、侧锋运笔和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方法的掌握。
(3)教学战略与手段
将体验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相结合是本课教学方法运用的突出特色。综合后的方法适合小学低年级同学的学习特点,将体验行为引入游戏方式之中,渗透性强且更易为学习者接受。鼓励同学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与同学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同学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 课前准备
1.同学的学习准备:毛笔、墨汁、宣纸、水墨画颜料、毛毡、水桶、调色盘
2.教师的教学准备:毛笔、宣纸、墨汁、水墨画颜料、毛毡、水桶、调色盘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安排: 四人小组排列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作品
(5) 教学流程
1.师生交流:检查学习工具准备情况,交代工具使用纪律。
2. 认识体验中国画水墨变化
(1)师:同学们今天在我们的桌子上准备了哪些资料呢?
(2)同学尝试体验中国画工具
(3)互相交流体会:小组互相说自身的感受,个别发言。
师小结:我们的毛笔和生宣纸有吸水的效果。水分的多少影响墨色和颜色,墨色颜色相调会变成彩墨。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是中国画中的精髓。不论是点和线都有丰富的浓淡变化(板书),根据浓淡变化层次的不同,古人给我们概括为焦、浓、重、淡、清5色。
(4)教师演示墨的5色变化。
3、感悟认识点和线
(1) 在同学作业中找出点、线 板书:点和线
(2) 在身边,教室学校,自然,绘画,动物身上找出各种线条。
(3) 那音乐中有没有点线呢?我们可以边唱边跳。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我们的点和线也想加入同学们的舞蹈中。大家能不能带它们一起跳舞?
(4) 你有什么发现?
(5) 小结:线的种类很多有直线,曲线,有长线有短线有粗线细线。找出画粗线的同学作品引出中锋和侧锋的知识,并板书示范。我们的点和线在同学们的带动下也跳起舞来了。
4.运用点线来作画
(1)师:有许多同学他们也带来了跳舞的点和线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作品。
(2)看看他们都画些什么,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3)师:你想画些什么?出示作业要求提纲
(4)生讨论回答。自行选择创作主题。
(5),同学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示收藏,分享快乐
师:你们作品真棒!这么多漂亮的作品,真是让人喜欢,我想收藏你们的作品,给我们的小朋友欣赏你们的作品。
生:作品介绍,互相评价。
师:小结,分发收藏证书。
6.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这节课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不只发现了许多水墨的秘密还和点线一起开心的舞蹈,希望同学们今后还能不时体会到水墨带来的快乐。
1.师生交流:检查学习工具准备情况,交代工具使用纪律。
2. 听音乐自由画,感悟认识点和线
(1)在同学进教室时就播放音乐。
(2)今天是美术课,为什么老师一直在播放音乐呢?因为老师今天要请两位会跳舞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他们就是点和线,他们对老师说他们能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画出来你们相信吗?
(3)那我们现在就在我们身边找一找点和线。
(4)师小结:线的种类很多有直线,曲线,有长线有短线有粗线细线。
(5)听音乐画线条,听两段不同的音乐画线条。(一段比较优美,一段节奏强烈)请同学们用点和线画出听到音乐的感受,音乐停笔就停。
(6)张贴同学作品,请同学说说你用毛笔和宣纸画画的感受。找出画粗线的同学作品引出中锋和侧锋的知识,并板书示范。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是中国画中的精髓。不论是点和线都有丰富的浓淡变化
3、欣赏大师作品
(1)展示吴冠中的《巫峡魂》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这张画的什么地方?引导同学观察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以和画面的疏密变化。
(2)欣赏同学们的画,看看他们都画些什么,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3)看了这么多画老师也忍不住想画了,我画今天在我们班上课的心情,请同学们猜猜我的心情怎么样?
(4)生讨论回答。
(5)引导同学从作品色彩,线条,墨色对比中去猜想老师的心情
4.同学作业,分享经历
作业:画一画自身今天上课的心情也可以画画自身某一段时间的心情。
生:猜猜这位同学的心情。请作者说说自身画的心路历程。
师:小结,分发收藏证书。
5.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这节课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不只发现了许多水墨的秘密还和点线一起开心的舞蹈,希望同学们今后还能不时体会到水墨带来的快乐。
点与线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2、运用不同的点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3、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以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完整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能否用点、线、面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多种工具描绘出的各种点、线、面。
A、你觉得这些点、线、面有趣吗?
B、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呢?
2、揭示课题:彩线连彩点
师:你觉得彩线和彩点连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呢?
二、欣赏作品
1、教师展示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
师:你从画中看到了那些东西?他们是怎样组合排列在一起的?
2、展示儿童有关于“彩线连彩点”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三、造型和表现
1、请学生思考:
A、你想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吗?
B、想一想,你准备用他们来表现哪些东西?
2、分小组尝试运用点、线、面来表现自己想表现的画面。
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进一步了解线的组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构图……
3、组织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并对创作的难点重点“画面要完整”进行进一步讲解。
4、教师出示相关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
四、练习和评价
1、提出本节课练习的要求。
学生练习,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喜欢的形式表现彩线连彩点的形象。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3、教师适当评价,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4、组织学生作好课堂结束的收拾和整
五、收拾整理
点与线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点、线、面。
2.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感受点、线、面的美。
3.利用画或者拼贴进行点、线、面的排列,创作一幅作品。
4.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性的表现美。
二、教学重点:
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并能用绘画或粘贴的方式表现它们的组合变化。
三、教学难点:
画面中点、线、面的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富有美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
学生:铅画纸、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毛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绘画游戏,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演示点、线、面效果。
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色的雨吗?
点:滴答,滴答,下雨了!(滴颜料)
线:(竖起纸来),低落在窗玻璃上,留下线的痕迹。
面:雨下大了,地面积起了水汪。
2.出示课题
生活中,点线面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吧!
(二)、探究体验
1.找一找生活中的点线面。
2.摄影作品赏析,感受点线面在作品形成的视觉美感。
(1)停在电线上的麻雀:
休息在电线上的燕子是我们熟悉的点和线的结合,大大小小有聚有散的点组合在一起,看起来真有趣。
(2)斜拉桥:
斜拉桥有我们熟悉的平行线,由长线到短线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大桥由近向远延伸。
(3)罗平梯田:
云南的罗平梯田是当地人民辛勤劳动的象征。它展示给我们随意流畅的曲线,时而重叠,时而平行,纵横交错;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它们时聚时散,为我们勾勒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3.小练习,认识点线面
请同学画画自己认识的点、线、面
点:你画的点像什么?画面中你的点是怎样排列的?你能把它变成线吗?(点连接起来就是线,把它放大了就是面。)
线:有曲有直。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
面:包括规则的面和不规则的面。
4.康定斯基作品欣赏
《红色椭圆》这幅作品以蓝色为主色,还有我们熟悉的红色、黄色等颜色。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在静静的大海上,渐渐靠近我们的船只打破了大海的沉寂,因为人类的到来,海面变得热闹起来,翻卷的浪花,收获的船只,金黄色的甲板,上空盘旋正在寻找休息桅杆的`海鸟。
太阳在天空静静地俯视着海面上的一切。在画家的笔下一切造型都变得抽象了,或点或线,点是静止的,线是运动的,点、线、面在画家的笔下叠加组合起来,变得富有创意,带给我们无限的联想。
5.学生作品欣赏
(1)风景:小作者用层叠的鲜艳色块表现出了自己心中的风景,近处的折线表现出正在生长的草丛,橙、黄相间的色块表现出野花盛开的山坡,绿色的点表现出远处山上的小树。作品中不同的点、线与色块的结合,使画面充实丰富,富有节奏变化,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
(2)屋子一角:屋子的一角是小主人的乐园,小主人的玩具火车、轨道、积木等玩具是画面表现的主体,有序排列的点、线、色块构成简练的造型,由大到小排列组合,给人一种旋转运动的感觉。
(3)奇怪的脸:小作者用拼贴的方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头扎小辫儿的孩子的形象,整个画面主体人物突出,夸张概括的人物造型,叠加组合的拼贴方法,使画面生动有趣。仔细看看这些拼贴材料竟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邮票和画报。
(4)游乐园:几何块面、各种线条,好像是鸟瞰的游乐园。
(5)流星:扣子、羽毛、豆子、彩色的瓦楞纸条、折叠好的星星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表现的材料。画面用羽毛来表现从天空划过的流星,用折叠好的星星来丰富画面,平面与立体的组合使画面别有一种情趣。好有创意的作品啊,我们也不妨从生活中找一些材料来试试吧!
小结:点线面自由组合,均衡分布,融入想象,能使画面变得丰富有趣。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用各种颜色的点线面自由组合创作一幅作品。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并给作品取个名字。
(四)、作业展评
(五)、小结拓展
创作点线面作品。
点与线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陀螺旋转时,知道陀螺面上的图案会发生变化。
2.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线会“变”成圈圈。
3.体验陀螺旋转的乐趣,感知陀螺变化的奇妙。
【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简单的点、线的变化。
活动难点:探索“同心圆”及“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的变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玩过陀螺,知道陀螺旋转时,上面图案会发生变化。
物质准备:在圆心打好孔的圆形陀螺面,“同心圆”陀螺面,用乐高积木做出的陀螺。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幼儿进行组装乐高陀螺,并自由玩陀螺。
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旋转时,表面发生的变化。
提问:老师为我们齿轮穿上了新衣服(有图案的圆形面),谁愿意帮我转动它?在陀螺旋转时,你发现了什么?它的图案会产出变化吗?
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的变化。
(1) 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进行按规则进行画点。
(2) 幼儿分别转动两张陀螺面,观察交流纸上面的变化。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发现的喜悦。
(4)师生共同分享发现的现象,鼓励幼儿进行总结。
2. 幼儿拿出“同心圆”纸片,进一步探索。
(1)幼儿沿着“同心圆”纸片上的圆线,画一圈点。
(2)请幼儿大胆地猜测结果,并进行实验。
提问:画了一圈点,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吧。
(3)师生共同交流实验结果,请幼儿进行总结。
3.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线的变化。
(1)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开始划线。
提问:拿出一张陀螺面,在上面画上一条粗粗的线;再拿出一张,在上面随意地画上多个粗粗的线。
(2)幼儿进行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4. 幼儿拿笔“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进行实验。
(1)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幼儿进行实验,分享实验结果。
延伸活动
1.在科学区,多投放白色的陀螺面,引导幼儿进行后续的观察。
2.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哪里还存在这种现象,并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点与线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 四上 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活中,你都见到过什么样的线?
生1:过横道的斑马线。
生2:投影仪射出来的线。
生3:织毛衣用的毛线。。。。。。
师: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 有弯的,在我们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这节课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线的认识)
二、 创设情境,感知线段、射线和直线
1、投影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朋友,(播放课件)看,是谁啊?
生:孙悟空
师:孙悟空用来降妖除魔的宝贝是什么呢?
生:金箍棒wwW.21Da.cOM
师:我们来看这根金箍棒,是直直的吗?我们画一根直线表示金箍棒,用两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
观察黑板上的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种线,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线段。线段两头的点,叫做它的端点,表示线段的尽头。看一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生:两个端点
师:谁来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
生1:能变长、还能变短。
生2:能变的又大又长。
师:想象一下,如果把这根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它会向哪个方向变长?
生:向上变长。
师:向上它到底能变多长呢?
无限长,无边无际。
师:老师还是画一条线段来表示这根金箍棒。现在,我们可以让金箍棒向上延伸,想想它可以延伸到哪里?
到无限远的地方,我们只要画出一部分就可以了。
像这样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就叫做射线。
想一想,射线有几个端点呢?
生:射线有一个端点
射线的一个端点,表示射线的一端是有尽头的,这种线可以朝着一个方向越射越远,也就是说,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板书:向一端无限延伸)。
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怎样变长?
你能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感觉吗?
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先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的长度,然后在它的两边再画上线,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
像这样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直线。
直线有端点吗?
2、进一步感知三种线。
(1)这是一扇门,找找上面有什么线?(学生说)我们取门框的一条边线来研究(投影标出边线)。这条线的左面到哪里?右面到哪里?
门上的线,都是线段。
(2)一架竖琴,你能从上面找到什么线?(琴弦)我们也取其中的一条,这条线是否有两个尽头?琴弦也是线段。
(3)一束射灯光:这是什么线?它是由谁发出的?(投影演示光线)射灯是这条线的起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这是一条射线。
(4)这是马路上的斑马线,上面也有很多线,我们取其中的一条,这条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投影出示两个点)这是一条什么线?
(5)海边的灯塔,由灯塔发射出直直的线,它的起点在哪里?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点标出这个起点。你能看到这条线到哪里结束吗?
(6)这副图中闪耀的是太阳的光线。是直的线吗?是由谁发出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点表示太阳发射光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光线的起点。另一端在哪里?这是一条什么线?
(7)看投影:这是一段铁路,就这一段它可以看作线段。
想象铁路的伸展,体会直线的延伸。
铁路会是这么一小段的吗?它会向哪端延伸?(课件演示)你能用两只手表示它的延伸吗?
假设有一条铁路永远这么直,往哪个方向都不会弯,那么它向两端延伸后会延伸到哪里?这时候它就变成了什么线?
(如果有学生说绕地球一周,则告诉学生地球是圆的,是弯曲的,这段铁路不会弯曲。再问会延伸到哪里?)
一边用动作表示它的延伸,一边想象它向两端无限延伸后的情形。
3、师小结:我们现在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线是直线?什么样的线是射线?什么样的线是线段呢?
生1: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是直线,只能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是射线,不能延伸的线是线段。
生2:没有端点的线是直线,有一个端点的线是射线,有两个端点的线是线段。
三、 区分三种线
师:认识了这三种线,我们来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出示表格)
线段射线直线长度有限无限无限端点2个1个无度量可以不可以不可以与直线的关系是直线的一部分是直线的一部分
1、 小组合作
师:我们来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商量好的小组由一名同学来填此表,开始吧!(生合作)
2、 学生汇报,师填写此表
3、 试一试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并能区分这三种线了,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下面这些线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生答。
四、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和射线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读直线、线段、射线的方法。
(1)直线 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 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五、 动手操作,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师:同学们,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
同桌共同想一想办法,动手画一画。
1、 同桌互相交流
2、 画一画(教师巡视)
3、 展示汇报。
生:我们同桌互相商量之后,认为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师出示课件6)
师:是啊!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什么问题都难不倒我们。可是有一个问题却难倒了小袋鼠,你们愿意帮它解决吗?(愿意)
4、 教材第17页“试一试”的第二题。
(出示课件)师:袋鼠和小猫咪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袋鼠到小猫咪家里参加生日宴会,可是它起来晚了,它应该怎样走才不会迟到呢?(生看课件7)生:走第三条线不会迟到。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三条线最直,其它路线都是弯路,所以我认为走第三条线不会迟到。
师:从袋鼠家到小猫咪家还有更近的路吗?
生:没有。
师小结: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你认为什么线最短呢?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出示课件)
六、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学里的线,这些线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想象之中。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就象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反思:
1、以学生熟悉的人物“孙悟空”引入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金箍棒能延伸的特点,与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相结合。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3、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并体会操作实践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点与线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5—16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 射线 线段
【设计意图: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实验验证 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良好的探究情境,能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象科学家那样在实验、探索中去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 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实际应用充分体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总结即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课时的总结评价可以使大家及时地认识自己,找到优点和不足;同时也能使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点与线教案 篇9
(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地涂绕。
1、 能按自己意愿涂绕出不同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在涂绕中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意愿,大胆地涂绕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难点:线条变化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油画棒或彩笔,铅画纸。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激发兴趣。
1、 小时候,你们在墙上涂画过吗?
2、 有没有被老师或家长批评过吗?
3、 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让小朋友们尽情的涂,有可能老师还会表扬你呢?
4、 请几个小朋友上黑板上来涂,其余同学在纸上涂。
5、 你觉得黑板上涂了些什么呀?
二、以趣导学
1、 观察、思考,你看上面黑板上的小朋友画的像什么呀?能不能把它们添几笔,使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形象?
2、 试一试,请小朋友上黑板演示。
3、 比一比,看一看,打开课本欣赏。
A、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B、看了这些画,你认为还可以涂绕出什么?
C、请学生在自己的纸上涂绕。
(表扬大胆的小朋友。)
三、交流。
四、 布置作业
1、小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画,小小组自己确定主题。
2、 学生大胆用线创作。
五、教师巡回辅导。
重点是指导胆小的学生。
六、点评
你认为谁画得好?好在哪里?
点与线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画我的“家庭树”
1、说说你的.家里有哪些成员?
2、请将家人的称呼写在树的恰当位置上。想一想:树是先从根长起的,我们家先有谁呢?
3、学生填写,师巡视
4、指名交流
5、读读“家庭小词典”
二、家庭成员简况
1、调查一下家庭成员的简况
2、向班中的同学介绍
3、交流你和家人之间发生的趣事
三、抢答比赛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
2、加赛题: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3、画画家庭关系图
(1)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下面的示意图
(2)上面出现的家人中,哪些是长辈?哪些是同辈?
四、尊敬长辈的礼节
1、读古训,让学生演一演
2、背一背
3、正是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正是因为他们辛辛苦苦把爸爸妈妈抚养成人,你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长辈,值得你去尊敬。你知道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你做得怎么样?
四、美文欣赏
让学生阅读美文
-
想了解更多【点与线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点与线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21da.com/zonghe/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