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帮手网 >地图 >综合分类 >

贾平凹蛙读后感

2025贾平凹蛙读后感(合集六篇)

时间:2025-06-04 作者:大学生帮手网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蛙》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平凹蛙读后感 篇1

《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中国在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

不知道你们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是什么印象,我小时候的同伴基本都被罚过款,虽然那个时候几百块钱真的很值钱,但幸好大家都是在出生后才被罚款,并没有耽误来到人间。就在差不多十几年前,我在村里还会听说某某家姑娘为生二胎而躲回娘家,关键是娘家这边搞计生的人也会时不时来“抓捕”她,听得我真是为她捏一把汗,也特别不理解为了多生一个孩子何必冒这么大风险。

2010年我当大学生村官在镇里负责的就是计生工作,不过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名存实亡。我们每月只负责统计辖区内出生多少孩子,政策内的正常上户,政策外的需要交罚款,然后上户,后来罚款也是可以分期付的,也就是你先交个首付,孩子就可以上户。

当时我就发现个现象,超生这件事基本是发生在两类极端的人身上,一类是特别有钱,即便交罚款也不是问题,一类是比较穷的农村,反正交点儿罚款就可以给孩子上户,而且扶养孩子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所以多生一个也无妨。反而是我们镇上那些“中产阶级”,像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收入较高且稳定,愿意为了孩子投入教育成本,而且也有能力,但因为政策不允许,恰恰生不了二胎。也幸好,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已难以落实,最终,二胎政策全面放开。

再说到姑姑,她意志坚定,忠于党和国家,她工作几十年来接生近万个孩子,也有不少生命还未见到世界的光明就被她堵死在黑暗中。她一面接生,一面“杀生”。书中写了几个孕妇为了逃避姑姑的“追杀”,有的跳进河里逃生被淹死,有的在逃跑过程中难产而死,有的死在引产的手术台上。

我上班的时候也经常听前辈讲述那段历史,在政策的高压下,凡是超生的,不论几个月,只要被发现,他们都有权利直接带到医院手术,即便是足月甚至还差几天就可以生的,也不例外,所以书中说的虽然感觉有点儿荒唐,但肯定是真实的。

正如姑姑说,不出“锅门”,就是一块肉,该刮就刮,该流就流;一出“锅门”,那就是个人,哪怕是缺胳膊少腿也是个人,是人就受国家法律保护。但实际上足月的婴儿即便是引产,也有一些是活着的,却并没有被当人保护。

姑姑的晚年充满忏悔,她说自己手上沾着鲜血,但是如果没有姑姑这样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国家的政策也落实不了,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万里长城,金字塔,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所以姑姑在她六十岁的时候选择嫁给捏泥人的郝大手,靠丈夫捏泥娃娃来悼念因自己而不能降临人世的两千八百多个孩子。后来,她被失眠和梦魇折磨,她说,有罪的人必须活着,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种方式赎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但无疑也发生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它涉及到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问题,这么复杂的问题我并不懂,但只是觉得如果当时这个政策可以循序渐进一些会不会好一点儿。

贾平凹蛙读后感 篇2

介于莫言作品风格多变持续不断,所以很难用以往对他的评价去分析他的新作品。这本《蛙》给我的感觉也有些陌生。莫言的民俗语言狂欢在《生死[疲劳》达到顶峰以后,在《蛙》中显然已经退回到一个落点。

谈莫言小说,仍须从形式说起,多视角/人称叙事已是他的拿手好戏乃至家常便饭。而在《蛙》的叙述里,视角似乎少了很多,仅剩一个“我”,但这“我”亦有两个写作主体:一个是记叙姑姑等一长串历史事件的“我”,学名万足,乳名小跑,是小说主角姑姑万心的侄子;另一个是给杉谷义人写信的“我”,著名作家,笔名蝌蚪。21DA.CoM

这两个“我”从剧情上是同一人,而在叙述上却因年龄的不同,而成为两个不同的心理活动者。万小跑和姑姑万心的故事从50年代开始直到2008年,长达半个世纪。而蝌蚪写这个故事,从给杉谷义人的第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到最后一封信的.时间“二〇〇九年六月三日”,持续七年多。这也就是说,蝌蚪用七年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五十年的故事。

最后讲到万小跑2008年出生的小儿子,就是蝌蚪写第四封信的时间。万小跑的故事进行速度是比蝌蚪快的,就好像是万小跑不停往前跑,不断接近蝌蚪,赶上蝌蚪,在第五部的九幕话剧《蛙》里面和蝌蚪合二为一了。蝌蚪讲故事实际上只讲了四部,第五部是万小跑和蝌蚪共同的故事。而蝌蚪作为被叙述者,也只在第五部里出现。

前四部的作者都是蝌蚪,只有第五部的作者不是蝌蚪,是莫言。

在这种记叙时间向自己所处时间不断贴近的过程里,有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有人批评莫言在作品中对待历史态度暧昧,我觉得这个质疑是值得思考的,而它的答案往往因为读者的固定阅读模式而看不清晰——在我看来,实际上并非“暧昧”。而在《蛙》这部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万小跑和蝌蚪的时间赛跑里,窥得一点“莫言式反思是什么样的态度”的答案。

贾平凹蛙读后感 篇3

《蛙》以前看了开头2页,不知道写的什么,加之没有耐心,就放下了。上周,用来4-5天时间,耐着性子坐下来读,越读越被书中的人物命运牵着,感同身受。作为底层人物,囿于时代的局限,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有时身不由己,多少年过去,各色底层人物的命运的悲欢离合,曾经的高大和不可一世,如今的或者忏悔,或者蜕变和麻木,多么正常和让人唏嘘。

莫言的写故事的水平真的很高,娓娓道来,直抵心灵,让人掩面沉思。故事从贫穷的少年时代吃煤开始,叙述了我的少年的伙伴。从姑姑的出身和故事说起,铺开了农村各色人物在时代车轮下辗转的命运。下面把有些句子摘抄如下:

1.她咻咻地喘息声与产妇杀猪般的嚎叫声混杂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英勇悲壮的氛围。你以为女人的阴道就像老母鸡的屁股一样,用力一挤,鸡蛋就会蹦出了。姑姑到了晚年,经常怀念那段日子。那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黄金时代,记不清多少次了,姑姑双眼发亮,心驰神往的说: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现在,现在它妈的苍蝇跟着我飞.....

手上的表,洗手避水,遇雨藏手,

一个院子套着一个院子,仿佛走不到头。对有关的事格外敏感。很虚荣,很好炫。巨大的光柱扫来扫去,有时交叉,有时并行。

大树因为面临这杀伐被吓得枝条颤抖,叶子哗哗,仿佛哭泣。

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许多当年神圣的要掉脑袋的事物,如今都成为笑谈。许多当年令万人敬仰的职业,如今 也都成了下九流。

我心中百感交集,我们心中犹如芙蓉般的姑姑,竟成了这幅模样。闯荡一辈子,回到娘家,连个座位也没有吗? 过去咱前怕狼后怕虎,越是怕,越是鬼来吓。咱们这一辈,就剩咱们两了。庞大的身体显得笨拙,摇摇晃晃。“烈士遗孤”的臭味。

敲锣卖糖,个干一行。干什么吆喝什么。

你一笑,我就感到头晕目眩,恨不得跪在地上,抱住你的双腿,仰望你的笑脸。

亮晶晶的吊线弹出一串串水珠,在阳光中闪烁,宛若珍珠。

我想像着那些器械的形状,似乎看到了它刺眼的光芒,似乎感觉到了它们冰凉的'温度。

历史只看结果而忽视手段。就像人们只看到万里长城、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的暴增局面,实事求是说,不仅是为中国做出了贡献,也是为了全人类做出了贡献。不出锅门,就是一块肉,该刮就刮,该流就流。一出锅门就是个人,是人就收国家法律保护。

我承认,我是个名利之徒,但我们是俗人,小老百姓,有攀龙附凤的想法,也是可以原谅的吧。

良禽择木而栖。

人生一世,许多事都是命中注定的。逆水乘舟不如顺数推舟。姑姑这一辈已经定了局了。娘娘塑像,面如圆月,发如乌云,细眉入鬓,慈且含情。街市繁华,人如蚁集。

失眠的未必全是天才,但天才几乎都失眠。眼前出现一条小路,路两边是茂密的荒草,野花盛开,五彩缤纷,异香扑鼻,蝴蝶起伏,蜜蜂嗡嗡。从含苞待放的玫瑰给糟蹋成了残花败柳。文化流氓都这么说。侏儒出卖他的矮小,巨人出卖他的高。什么组织,什么单位,都是给自己捆上的绳索。

你如果你怀慈悲,就不要拿这事折磨他了。外地土鳖,不在土窝趴着,跑的首都来干什么。

心胸开阔,呼吸顺畅,眼睛明亮了。

我把陈眉所生的孩子想象为那个夭折婴儿的投胎在转世,不过是自我安慰。这和姑姑制作泥娃娃的想法一样。没有姑姑这样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国家的各项政策还真落实不了。责任心强到了这种程度,你说她还是个人吗?成了神了,成了魔了。

贾平凹蛙读后感 篇4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师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蛙》。

小说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我似乎真切的和他们存在过一样。我难过,我愤怒,我鄙视,但是这都不能让我离开这本书半途丢掉,因为她同样牵扯着我的心。每一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坚持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坚持着,本来这应该是一副越来越好的生活蓝图,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临死前的.撒娇是多么让人心疼,忘不了王胆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无所畏惧,忘不了张拳老婆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虽然她们违反政策,但那确实是鲜活的人命啊还是两条啊!

他们活该被流产,这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话,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价。我感到恐慌,人民还是通情理的人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让我难过。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工作没有宣传到位,人民思想觉悟不高,综合导致事情的发生,但是没有人坐下来研究一下文明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生在和平、和谐的新时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传统的。我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太多好感,总认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实行初期,大家还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万心来,她是多么的忠于党的事业才会有如此强的斗志和动力,不得不说她是伟大的,是忠诚的。

人的真诚不是伪装的,比较而言我最喜欢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对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从不退缩,不会避而远之,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而非虚情假意。

我还是幼稚着,总以为会有理想状态,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我问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会像万足一样吧!老公说:不会有那个意外的,我们会好好地过一辈子的。被我逼问急了,就说:我不会像他那样的。心里虽然知道男人遇到这事儿都会再娶的,但是听到老公这句话还是会感动的一塌糊涂。人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好啊!

贾平凹蛙读后感 篇5

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莫言的著作总是颇有深意。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是要通过“蛙——娃——娲追溯”,才能显出此中真意的。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20xx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为了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门外对内喊话,劝说我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不要心存侥幸,乖乖的流产。劝说不成,姑姑便推倒邻居家的树、邻居家的墙,用这种方式威逼“我”的.妻子。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很多政府拆迁,对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断水断电,更有甚者直接用机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种种行为,只要是打着国家的名义、打着为了人民利益的旗号,便都是合情合法、正义之举了。凡是与之对抗的,便都是历史的敌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顽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手段是否正确,恐怕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融入我们国人的血液里的,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可叹,一场急躁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行动带着火山爆发的宏大气势,吞没了整个中国,分不清这火山的岩浆里,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国家庭的血与泪。

贾平凹蛙读后感 篇6

王仁美死的毫无征兆。前一日还伶牙俐齿,哪能想到人就没了。那么鲜活的一条命,敢爱敢恨的旧社会新妇女,为了一个传宗接代的茶壶把儿用铁钩子取了环。断了命根的老槐树也没能救得了她和她日思夜想的亲男娃。

姑姑这双手,被新生儿的温血与黏液泡的发白,被王仁美和招娣们的死血染得发黑。她行走,她如何行走。她是千家万户嗷嗷啼哭的救世主,她又是新时代计划生育铁面无私刽子手。今天你跪在地上哭着磕头喊她活菩萨,明天便挥木棒击她额、握铁锥刺她股,厉声叫妖婆鬼妇,为民除害替天行道。

哪里是为民,你是为了没生出的小儿子。圆滚滚肚子下若没有你朝思暮想的家伙事儿,嗬,干嚎一声,悔得肠子青。

小狮子真名叫啥呢?能死心塌地跟着姑姑做菩萨、做屠夫的女人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张牙。张牙今年四十八,不能生育没娃娃,年轻跟着活菩萨,接生救命人都夸。新时代把计划生育抓,老菩萨变了心性手毒辣,张牙跟着她,挨家挨户寻那超生的女人家。手上黑血腥又臭,上千死胎像老鼠爬,爬进张牙的生育袋,齐心协力把结扎。张牙嫁给剧作家,抚养王仁美的女娃没二话。可上了年纪的张牙想要娃,没等大剧作家想办法,掳来蝌蚪去金蛙,买去曾经美艳的养女做妈妈。蛙声呱呱,小娃哇哇,张牙终于抱上了自己的小男娃。

姑姑呢,姑姑守着满屋月光泥娃娃,秦河和郝大手护着她,拦住形态各异的婴儿和绿皮青蛙。祥林嫂捐门槛让人踏,您嫁人民艺术家,借泥娃给当年的孩子们找好人家。

姑姑啊姑姑,您可真伟大。

本文来源:http://www.21da.com/zonghe/4669.html